金秋十月,秋高气爽,气温逐渐转凉,昼夜温差变大。同时,恰逢中秋及国庆节小长假,师生旅游出行、探亲访友等将迎来高峰期,人员流动和聚集将明显加大,发生呼吸道、肠道传染病等疾病的风险将增加。因此,广大师生需加强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猴痘、登革热、疟疾、食源性疾病、感染性腹泻等疾病防控。
一、流行性感冒
秋季天气冷暖多变,昼夜温差加大,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病毒的生存和繁殖能力增强,人体免疫力下降,易患流感。
健康提示:一是接种疫苗。建议6月龄及以上没有禁忌症者接种流感疫苗,尤其是老年人、儿童、孕妇、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以及医务人员、养老机构、长期护理机构、福利院、托幼机构、学校、监所等场所工作人员。二是保持良好卫生习惯 。坚持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尽量减少到人群聚集、空间密闭、通风较差场所活动,咳嗽或打喷嚏注意遮挡口鼻。三是早就医。出现流感样症状(体温≥38℃,有咳嗽或咽喉疼痛)时戴口罩,及时就医,避免带病上学或上班。
二、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烧,随后会出现疱疹,集中在手、脚和口腔周围。
健康提示:一是接种疫苗。接种EV71疫苗能预防EV71型病毒所引起的手足口病,可减少重症和死亡病例的发生,建议6月龄~5岁儿童尽快完成接种。二是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外出后要洗手,勤洗澡;不喝生水、吃生冷食物;打喷嚏、咳嗽时注意用纸巾或手肘遮掩口鼻,并应及时洗手,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同时应指导儿童养成正确的洗手习惯,掌握“七步洗手法”。三是健康监测。一旦出现发热、皮疹(特别是肛周皮疹)或口腔溃疡等,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三、猴痘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种病毒性人兽共患性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皮疹和淋巴结肿大等。
健康提示:一是疫情国家和地区入境人员,做好自我健康监测,特别是与猴痘患者有过密切接触人员,一旦出现皮疹、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旅行史和接触史。二是正在或计划前往疫情国家旅行或居住的人员,需关注所在国的猴痘疫情信息,了解猴痘预防和治疗的相关知识,避免接触啮齿类和灵长类动物,食用前必须彻底煮熟。如果必须接触猴痘病人,应避免身体密切接触,避免与可疑感染者发生性行为,避免共用生活用品(如床上用品、衣物等),照看或探视病人时要做好个人防护(如佩戴一次性乳胶手套、医用防护口罩、一次性隔离衣等)。注意做好手部卫生,及时用肥皂、洗手液等在流动水下洗手。
四、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经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的一种以发热、皮疹和全身疼痛为主要症状的急性传染病。
健康提示:一是尽量不前往登革热高发地区,避免在蚊子活动高峰期在树荫草丛逗留。二是外出游玩时穿浅色长袖长裤,在皮肤裸露部分涂抹蚊虫趋避剂,减少被蚊子叮咬的可能。三是改善环境卫生。注意清除房屋积水,清除卫生死角,放盆倒罐,避免蚊虫孳生。四是家居环境中可以使用纱门、纱窗、蚊帐防蚊,室内可使用蚊香、气雾剂等家庭卫生杀虫剂驱蚊、灭蚊。五是若出现持续发热、乏力、肌肉、关节酸痛等可疑症状,及时就医。
五、疟疾
疟疾是由人类疟原虫感染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由雌性按蚊叮咬传播,俗称“打摆子”。
健康提示:一是尽量避免在疟疾流行国家或地区的蚊虫活动高峰区进行野外活动。二是做好个人防护,户外活动时穿长袖长裤,皮肤裸露处涂抹驱蚊剂,避免长时间逗留在树荫草丛中。三是做好家庭防护,使用蚊帐、纱门、纱窗、蚊香等防蚊措施。四是搞好周围环境卫生,清除垃圾、杂草,填平污水坑。五是一旦出现发冷、发热、腹泻等症状,及时就医。
六、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部分病例可伴有发热、乏力等症状。
健康提示:一是注意用餐卫生。外出选择正规的、卫生环境良好的餐馆就餐;在家加工食材注意生、熟分开;食物要煮熟煮透;不生吃蔬果,不喝生水。二是注意个人手卫生。饭前便后、处理生、熟食物及其包装前后、接触宠物、处理垃圾之后要勤洗手。三是清洁消毒。餐具和厨具要用流动安全的水冲洗、晾干,并经常蒸煮消毒,厨房环境要清洁。四是不随意或“凭经验”采摘和食用野生蘑菇、野果、野菜。
七、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主要是指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道疾病,主要表现为腹泻、呕吐等症状,易造成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出现聚集性/暴发疫情。
健康提示:一是把好“病从口入”关,坚持勤洗手、喝开水、吃熟食。二是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好个人和家庭环境卫生。三是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时及时就医。四是及时接种疫苗。接种轮状病毒疫苗是预防轮状病毒感染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