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雅安12月12日讯 生活中总有一些人,他们原本可以享受舒适安逸的生活,却选择到一个全年没有无霜期的地方工作生活;他们原本可以过着家人团聚其乐融融的日子,却只身一人远离亲人投身于艰苦的扶贫事业中;他们原本可以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即可,却要绞尽脑汁、设身处地地为困难群体考虑并争取利益。他们这样的人背后有着怎样的信仰或信念支撑呢?扶贫路上,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就有这样一个人,他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想方设法为贫困地区的孩子和家庭送去温暖和希望,他就是李石庄。2018年7月,经学院党委选派,作为深度贫困县驻村干部的青年教师李石庄,前往雅江县柯拉乡伙拉村参加扶贫。让我们一起走进李石庄老师,听听他扶贫路上的故事。
选择扶贫,对很多人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意味着许多的“放下”、 “牺牲”,更意味着责任和担当,预示着奉献和付出。当问到李老师是什么原因让他走上了扶贫之路时,他说:“2013年,我生了一场病,因患脑膜炎晕迷了三天三夜,当时可以说与死神擦肩而过。我和爱人均来自外省,在雅安没有亲戚,但在生病住院期间得到了学院领导、同事、朋友的关心与鼓励,让我战胜了病魔,使我感触很深。我想以后只要有机会,我也要尽自己的所能去帮助别人,看到别人因自己的帮助而摆脱困境,这个对自己对别人来说,都是让人高兴、幸福的事情。因此,当得知学院要选派驻村干部到扶贫一线的消息时,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艰苦环境下入乡随俗 攻坚克难
甘孜州雅江县柯拉乡伙拉村位于雅江县最西端,紧邻理塘县境,全村有四个村民小组,分散居住在面积约42平方公里的高原小山谷中,平均海拔3800米,一年中气候多干燥寒冷,易下雪,全年没有无霜期,到了7、8、9月温度才有所回升。由于气候恶劣、地形特殊,从山上下来一趟开车需要半天。村里共142户887人,是雅江县人口比较多的一个村,其中贫困户达44户226人。村民都分散在三山两沟之中,徒步走访需要约一周的时间。当地藏族方言种类多,很难通晓当地所有方言,沟通起来困难重重。饮食习惯也和汉族迥异,那里几乎没有蔬菜种植,人们只种青稞,吃糌粑和牛羊肉,饮食比较粗糙。房屋多是十年之前老旧的建筑,因地理环境特殊,导致用水困难,即便是洗澡都只能半月一次,且需前往30公里以外的理塘县去洗。一到冬天,气候寒冷,水管都会被完全冻住,李老师只能提着水桶到几百米以外的地方打水。初到这里不久,李老师的体重就下降了10斤。
李老师说,所幸的是自己身后有一个强大的后盾,学院党委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学院党委书记李春模、院长石静等党委班子成员先后七次前往柯拉乡调研慰问,听取他的工作汇报,到柯拉乡中心校慰问教师和贫困学生,送上书籍、文具等慰问品,为学校维修校舍、购买体育器材,组织医疗队为柯拉乡村民提供免费体检和大骨头病筛查,带去一些常备药品,并看望慰问伙拉村特困户。据统计,单改善柯拉乡中心校校园环境、维修校舍,学院在资金方面给予了31.5万元的援助。同时,学院还于去年10月开展了“扶贫济困、奉献爱心”募捐活动,为包括伙拉村在内的雅江县两个贫困村筹到爱心捐款15347元、600余件秋冬衣物。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村民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得到了不少改善,村里已修建好三个蓄水池和两个取水点,村民用水问题基本解决。去年12月,柯拉乡伙拉村顺利通过省上验收,成功脱贫,学院的支持与他的努力付出终于获得了好的成果。“今年即将迎接国检,希望也能顺利通过”。李老师的眼神里充满了期待。
用心倾听 用爱行动
一年多的走访接触中,李老师碰到了、遇到了不少的人,不少的事。其中最让他动容的是关于一个18岁女孩“我要读书”的故事,至今都让他久久难以忘怀。
那是去年当他第一次入村走访时,一双特别的眼睛引起了他的注意。那是一个辍学在家干活的女孩,她知道李老师是一个大学老师,就主动找到他,迫切地向李老师表达了她想读书的心愿,但女孩家里的情况不容乐观,家庭成员只有她妈妈、妹妹和八十多岁的奶奶,小小年纪的她便成为了家里的顶梁柱,日复一日地在家务农挣点微薄的收入。虽然她非常渴望读书,但家人坚决不同意,他们认为只有采菌子、放牛,才是唯一的出路,特别是她的奶奶强烈要把她留在家里。女孩非常希望得到李老师的帮助,能动员她的家人送她去上学。由于女孩家人的思想非常顽固,李老师经过多次与女孩家人的沟通才勉强得到她家人的一点点理解。与此同时,李老师也在为她寻找一个合适的能够接收她的学校而努力。最终在四川省内联系到一所接收她来就读的中职学校,而且学校对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还有优厚的就读政策条件,不仅可免去学费,每年还有1000元的补助。女孩听到消息后喜出望外,在李老师的帮助下成功就校入读,李老师的帮助也算告一段落。可是好景不长,就在女孩入读半年后,她奶奶反悔了,做出各种行为逼迫她放弃读书,最终女孩经不起折腾,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梦想,回到家中,继续干农活挣钱养家。从那以后,她每次看到李老师都很难过,并给李老师写了一封感谢信。看见那封信,李老师说他心里十分难受,却也特别无奈,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去面对她……谈到这里,身高一米八的李老师禁不住湿润了眼框,他哽咽着说,这件事情至今说出来都深感遗憾,想到女孩渴望的眼睛,女孩家人顽固而落后的思想,学习成绩再优异却也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经过此事,李老师虽有些受挫,但也更加明确了自己的方向,一方面觉得自己还可以干不少事,另一方面坚信一定要从教育入手来改变人们落后的思想、落后的观念。这条路虽然漫长,但却是必经之路。因为他相信,只有让村里的人看到身边的人通过读书走出了大山,通过读书找到了工作,通过读书改变了命运,他们落后的观念才会得到改观。
身体力行 以点滴汇聚力量
经过多方走访了解,李老师对扶贫要先扶志扶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他说:“扶贫扶志扶智,教育是基础,我要尽我所能争取从下一代学生的教育入手,通过教育让他们见见新世面,自然就有了求知的欲望,然后才有学习的行动,这样才能带动身边更多的人。”他的一个朋友是成都的一位企业家,非常赞同和支持他。去年9月,他冒着高原反应的风险,带着两万多元的学习、体育用品来到柯拉乡中心小学进行免费发放,并资助了五名在读的中职以上的学生,其中一位正就读于四川民族学院,成绩优异并于去年获得了国家奖学金。被资助的五位同学都对李老师和他的朋友十分感谢并一直保持联系。今年李老师又从村里推荐了五位同学到省内一所中职院校就读,当地村民为表示感谢还特地为他做了一面锦旗。
由于柯拉乡伙拉村地处偏远而贫困,几乎没有外地老师,而当地老师多是临时的、流动性大,且学历大多是中专,学校没有体育老师,身为体育老师的他就主动来担当。他不仅教学还组建了一支篮球队,并且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想方设法为同学们争取走出去的机会,经过与省上篮协沟通后,增加了一个比赛名额,争取在明年带他们出去参加四川省“小篮球,大梦想”篮球比赛,让他们真正走出去开阔下视野。学生们没有体育服装,他就通过朋友圈、公益群等方式呼吁身边的朋友筹集。一个广东的同学听说他在扶贫,便给他邮寄了400多套体育服;通过联络沟通,雅安市实验小学二年级六班和柯拉乡中心校于今年9月还正式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二年级六班的小朋友捐助了书、玩具、衣物等东西送到柯拉乡中心校。此外,他在陕西、河南、江苏等地同学都有爱心衣物邮寄过来。几乎每个月他都要运一车爱心衣物、文具等送到柯拉乡中心校和村上。
李老师说他本身非常热爱公益,在他的扶贫路上,更是将公益当成一种信念,甚至贯穿到他工作的每一个角落。作为雅安市网球协会的秘书长,他在市网球协会的成员们中发起了一场爱心救助远方白血病患儿募捐活动。在今年市网球协会首届会员联谊赛比赛前,市网球协会的成员们为来自柯拉乡伙拉村的白血病患儿西绕曲多开展了一场爱心募捐活动。最终,不仅筹集了3500元治病钱,还为村子里的孩子们捐赠了400多件衣服和40双鞋,以及一些玩具和文具。其中有一位成员为柯拉乡中心校捐赠了260个书包。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李老师的不断努力,他的扶贫和公益宣传越来越广,在他的沟通协调下,今年10月12日,雅安市民建党经济一支部为柯拉乡中心校带去一车衣物,并决定每年为该校每班前三名量身定做羽绒服作为对成绩优异同学的奖励和鼓励。
这样的事迹还有很多,李老师用心用情的付出得到了当地村民的高度赞扬,今年9月6日,雅江县柯拉乡伙拉村村民委员会特别为他送上锦旗:大爱助学、心系藏家、精准扶贫、情暖高原。表达了村民们对他由衷的感谢与敬意。
今年6月,李老师原本有个申报去美国公派做访问学者的机会,他却毅然向学院表态放弃这次机会,说要等脱贫攻坚工作完了以后再考虑出国深造。他表示,加入扶贫队伍对他来说是光荣的使命,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有挑战就有进步,有锻炼就有提升,对自己培养吃苦耐劳的品格,养成静心学习思考的习惯都很有帮助,同时也增进了两个民族之间的交流。“扶贫就应该真帮、真扶、真做,用真心、动真情。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我相信他们就能过上比现在更好的生活。”李老师对未来充满了信心。(雅安职业技术学院供稿)